名词:伊斯兰国家的教育
所属章节::第三章 中世纪时期的教育

伊斯兰国家的教育
  公元六七世纪之交,居住在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人才开始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。阿拉伯东有波斯帝国、西有东罗马帝国(拜占廷帝国),经常受到这两大帝国侵夺。阿拉伯的氏族贵族为了对内镇压人民,对外反抗侵略,迫切需要建立统一的国家。公元7世纪初,麦加城的商人贵族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,尊“安拉”安拉,阿拉伯语Allh的音译,是伊斯兰教所信仰的神的名称。在中国,讲汉语的穆斯林称其为真主。为唯一天神,以《古兰经》为教义。有了伊斯兰教作思想武器,他很快统一了阿拉伯半岛,接着对外扩张。经过一百多年的征战,到8世纪中叶,阿拉伯国家先后征服了叙利亚、波斯,并入侵印度、君士坦丁堡,然后把北非和西班牙也并入版图,成为地跨欧、亚、非的封建大帝国,阿拉伯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。
  由于新征服的地区在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上都比当时阿拉伯社会进步得多,为了统治这样一个广阔的先进地区,阿拉伯国家必须善于吸收这些地区的先进文化,并进而创造更加先进的阿拉伯文化。为此,阿拉伯国家采取了比西欧封建统治者开明得多的政策。他们通过叙利亚和北非学习古希腊、罗马文化,把古希腊、罗马的哲学和科学著作译成阿拉伯文并加以注释和研究。他们还学习波斯、印度和中国的文化。这些做法与当时西欧封建统治者摧残希腊、罗马学术,排斥异教文化,形成鲜明对比。正因为这样,当时的阿拉伯国家很快在经济、文化和教育上大大超过当时的西欧,成为当时的“先进国家”。
  在这样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背景下,阿拉伯国家的教育也比当时的西欧发达得多,有一套比西欧远为完善的学校教育制度、较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。
  清真寺和各级学校伊斯兰国家是政教合一的国家,清真寺遍布城乡各地。清真寺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,也从事各种教育活动。各清真寺均设有“昆它布”,这是一种初级学校。所有儿童,不论男女,不论家庭贫富,都可以入“昆它布”学习。学习内容以《古兰经》为主,也学习读、写、文法、算术等。有的清真寺还为受过初等教育的成年人附设中级学校。这种中级学校是讲座性质,教师在清真寺的廊下或院中讲课,任人来听,听者环绕教师坐成圆形,叫做“教学环”。除讲授《古兰经》《圣训》、法律以外,还讲授数学、天文等科学知识。规模宏大的清真寺则附设有高等学校,招收各地学生来寺寄宿,学习和研究各种学问。
  宫廷学校清真寺附设的各级学校是为平民设立的,皇族子孙不进这种学校,而在宫廷学校里学习。宫廷学校教授《古兰经》、诗歌、文法、历史等课程。宫廷学校也是高级学术活动场所,经常举办学术讨论会,邀请各地学者前来讨论宗教、哲学、历史等各种学术问题,哈里发哈里发,阿拉伯语的音译,是中世纪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国家元首。、亲王等也往往亲自参加讨论会。
  高等学校伊斯兰国家的高等教育很发达。早在9世纪初,巴格达就建立了赫克迈大学,11世纪初,开罗建立了仪勒姆大学。11世纪在巴格达还建立了称为“迈德赖赛”的大学,以后这种“迈德赖赛”遍及全国各地,达数百所之多。不过这种“迈德赖赛”主要是培养官吏的,而当时在西班牙,大城市里设立了许多不同于“迈德赖赛”的大学,以教授算术、几何、三角、天文、解剖学、化学、逻辑学、法律、哲学、文学为主,对于发展学术作出了重大贡献。伊斯兰国家的大学比西欧出现得早得多,对西欧大学的产生起过良好的影响。
  图书馆与教育伊斯兰各国的大城市都设有规模宏大的图书馆,馆内收藏大量的图书。许多学者在图书馆从事书籍的注释、译述和研究工作。图书馆还招收学生前来学习,既有贵族子弟,也有一般平民子弟。学生在馆长和学者的指导下读书和研究,图书馆为他们提供宿舍、膳食、纸笔,贫苦学生可以免费。所以图书馆实际上起着一种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的作用。
  伊斯兰国家的教育比起当时西欧的教育来,的确是发达、先进得多。但它毕竟也受神权的统治,受封建制度的束缚,所以其发展受到很大限制。特别是从12世纪以后,整个伊斯兰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都为神学所垄断,造成学术的僵化和文化教育的停滞,而西欧通过文艺复兴运动,逐渐冲破神权的统治和封建制度的束缚,文化教育事业日益昌盛,这以后,伊斯兰国家的文化教育比起西欧来,又相对落后了。